系统检测到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无法获得最佳的使用体验,建议您更换其他浏览器或 升级您的浏览器。(使用360浏览器访问请选择极速模式)
关闭
欢迎 {{loginUsername}} 登录,退出 职聊 刷新简历 我的简历 简历预览 智能推荐 增值服务 修改密码 刷新职位 发布职位 预览主页 收到简历 智能推荐 会员服务 修改密码 求职者登录 招聘登录 会员注册 求职者注册 招聘注册 职聊 触屏版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抖音小程序 App(安卓) App(苹果) 手机端 使用帮助 网站导航
选择城市
切换城市分站,让我们为您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当前选择城市:总站
总站 {{item.district_text}}

工作5年观察:快速在职场崛起,拼这10个认知|周末漫谈

职场观察 转载 来源:36氪

请用微信扫一扫 2023-11-06 13:34 {{clickNum}}

每个人都想做自己喜欢又擅长的工作。

作者 | 粥左罗

来源 | 粥左罗(ID:fangdushe520)

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ID:MFshow)

初入职场时,很多人差距并不大,但三四年后差距就很明显了,五到十年甚至有天壤之别。
差距是如何形成的?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拼努力,大家都很努力,所以更拼背后不同的职场认知,认知决定行为。下面也可以当作一个自查清单,有些你可能觉得老生常谈,但定期思考一下这些问题是有必要的,这方面的思考永远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

选择大于努力,以及选择的局限性

选择大于努力,不是提醒你到底谁比谁重要,而是提醒你逻辑的先后顺序,即正确选择在前,拼命努力在后,两者同样重要,但是有先后顺序。

如同,正确的做事和做正确的事,都很重要。但一定是先选择正确的事,再正确的去做那件正确的事。你若是选择了错误的事,你用再正确的方法做,也是在做错误的事。

职场中,选择非常重要。

但问题来了:越是职场初级阶段,你越是选择很少。我当然知道腾讯、阿里好,我也想选,可人家不选我,我也知道做新媒体去行业前三很好,做知识付费去得到很好,可人家不选我啊。

所以,你看逻辑上对的“选择大于努力”,可能在现实中行不通。

现实中,可能是先有“努力大于选择”,再有“选择大于努力”。

所以,一开始是,我们用比别人更努力,来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之后是,我们用更懂得选择,让自己的努力比别人的努力收益更大。

一开始是,为数不多的工作选你,后来是你选工作,从很多工作中作出最佳选择。如果你在一家创业公司工作,你就经常发现,创业公司的业务老是变,所以很多人经常被迫在内部轮岗,说是轮岗,其实是业务经常调整,没办法,你就得赶紧顶上。

所以,很多人往往是这个岗位招进去的,结果三个月换了新岗位,又过了半年又换了新岗位。但往往你没得选,这时候你能力不是特别强,是岗位在选你。而那些能力非常强的员工,老板即使经常调整业务,也更多的会顾及这些人,不会让他们随便顶上一个新岗位。

这就是工作选你,还是你选工作。

当然,你一定要记得,选择有局限性,不代表你没得选,任何人任何时候,都有选择权。

职场初期:

如果你没办法选择你想去的公司,你可以曲线救国,先选择去它所在的行业。

如果你没办法选择你想做的职业,你可以曲线救国,先选择默默积累这个岗位需要的技能。

如果你没办法选择你想做的岗位,你可以曲线救国,先选择加入这家公司再择机转岗。

等等。总的来说,越是初级极端,你的选择越有局限性,能做选择的地方也不多。既然这样,大概能选择的东西选好之后,你要敢于进入一段默默努力的时期,暂时忘掉选择,持续积累自己的竞争力,坚持一段时间后,慢慢的你才开始有更多的选择,这个时候再更多的研究如何做选择。

我只想做能让我有热情的工作,别光摸良心,摸摸口袋

我是个很内向的人,讨厌当众表达。

后来是什么改变了我?

钱钱钱!就是这么俗,当我知道我去给500强企业讲一天课能赚6万时,我特么喜欢死讲课了,哪有啥不喜欢啊,喜欢得不行不行的。

我做新媒体,刚开始领导让我们新媒体小组写广告软文时,我们真的特别抗拒:大家都只想自己做选题,写自己想写的原创,不想写广告。

后来是什么改变了我们?

钱钱钱!就是这么俗,领导后来鼓励大家,写一篇广告能拿到1000—2000元的额外稿费,我们几个人竟然都开始抢着写了,最后不得不开始排号,大家轮流写。

我刚毕业时,也是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滑板,明信片,水草造景....

记得学水草造景时,我买了好多书学习,每天学习几百种不同水草的习性,研究几十种主要的观赏鱼,还要重新学习化学、生物学的一些知识,热情高涨的学了几个月,我去找工作,都是月薪不到5000的工作机会,而且都在北京的郊区,三五年后成为牛逼的造景师,也就能拿一万块。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你对工作的热爱,更多来自丰厚的回报。

喜欢,热爱,但是不赚钱,能喜欢多久?能热爱多久?你找一份有钱景自己又能做好的工作,努力做,等收入提上来,你大概率自然就会喜欢了。

工作压力太大,想换个轻松点的工作?

除非你可以接受穷。

否则,你必须接受工作压力大。

工作压力大,为什么?因为这个工作充满挑战,有高回报。

你看看办公室里,哪些人工作压力最大,那些人绝对是公司里最高薪的。你再看看哪些人毫无压力,那些人绝对是收入一般,而且很容易触及到天花板的。

基本上,薪水和压力是成正相关的,没有压力的工作,基本不会有高薪,长期没有压力的工作基本都是重复性、没有挑战的工作。

注意,这里说的是高压力,而非高工作强度,你做个小编一天排版10篇20篇文章,你在公司里一天整理10个简单的表格,这些都不是高压力,只是需要你工作更长时间而已。

高压力指的是,工作充满挑战,需要极度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创造力、判断力、协调力、谈判力、销售力、公关力、拓荒力等等,想着按部就班轻轻松松的,是不可能完成的。

年纪轻轻的,别老想着过老年人的生活。

领导不傻,我只要做得越来越好,他就会主动给我升职加薪?

上个月,我开始让几个同事写周报,目的不是监督他们工作,而是我怕不了解他们每个月都付出了多少,亏待了他们。

之前,每个月快发工资时,我就头疼,想不起来哪个员工做了哪些主要成绩,算绩效我就只能稀里糊涂的给个大概,什么时候该加薪我也很模糊。

要知道,我们只是个超级小团队,只有4个人啊。大团队呢?

因此,不仅要干得好,也要让别人知道你干得好。主动且恰当地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不是作秀,而是一项重要能力。

老板都很忙,领导也很忙,一个项目有很多人参与,他真的不知道具体完成的过程中,哪几个人参与更多、付出更多、起到了更多的关键性作用?他也很容易忽视这个工作的工作强度。

做得好,不一定被提拔,也不一定能加薪。要学会主动展示自己,先要让自己被看见,然后才能被认可,不能坐等机会,要主动争取机会。

这是其一。

其二是:很多领导和老板在给员工激励上是很懒的。

他们把更多精力用在推进一个又一个项目的完成上,因为给员工申请加薪,升职,搞绩效激励,这些都是挺费时间的,有些领导明明知道该弄了,但就是喜欢「下个月再说吧」,尤其又没有人催的时候,他往往就一直拖着。

我第一份工作时,成长特别快,按说来早就该给我加薪升职了,结果没有,都是外边来挖的给出了两三倍了我实在忍受不了才去主动谈的,结果一谈就给我加薪了。

我第二份工作时,整整一年,光干活了,也是以为付出就一定有回报,结果到过年了也没人给我做绩效。

有功,就要学会邀功。辛辛苦苦付出了,不去为自己争取利益,其实是在坑自己。不要以为你做的,老板都看在眼里,老板可没那么闲,尤其是在大公司。

该争取的,你要主动去推进。否则,你容易心态失衡,每天心里怨气很重,最终愤愤离职,领导和老板都不一定知道你是为啥离职。


枪打出头鸟,我要学会接受、低调

时代变了,职场中的个人影响力越来越重要了,你要学会表达自己,展示自己,会接受,也要会拒绝。

很多前辈告诉我们,公司的工作,不分你的我的,你部门的我部门的,多去做就能收获更好的成长,尤其是在创业公司。这话没错,但有前提,就是你首先把份内的工作做得很好了,再去帮其他人分担。否则你不光傻,还添乱。

不断把小事干好,老板就会交给你更重要的事。抱歉,真实的职场并不总是这样。

每个公司都有一堆小事、琐事,这些总得有人干,如果你长期满足于做这些,你可能就会一直做这些。主动地、不断地去为自己争取更重要的事情做。

公司的资源,永远都是有限的。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要敢于向公司索取资源,要学会争取领导和同事的支持。别只想做老好人,要想着做成事。

你讨厌的办公室政治,也有其合理性。

公司的管理职位,永远都是稀缺资源,那些能在复杂的办公室政治中胜出的人,也证明了其在压力下的生存能力和协调能力。


工作该做的我也会好好做,我抱怨一下怎么了?

我在这几年的工作中,每家公司都会发现一些「傻子」。

比如,一个设计师。

快到下班了,领导或同事又交给他一个任务,再做几张图。

他有个习惯,每次都会很好的完成,但总是在答应做之前先抱怨一会儿,发发牢骚,表达自己的不满。

甚至有的同事过去找他,他就牢骚得说:不做了不做,这都要下班了。

同事说:麻烦你了麻烦你了,感谢感谢,不好意思不好,再帮我一下。

然后他才说:好吧,帮你做了。

很多人觉得这样是好的。

这样其实是特别蠢的:你既完成了工作,又没落下个好评,还让人讨厌。

那你做了的意义是什么?

我的经验是:你如果能做,就开心的接受,甚至表现出特别愿意帮对方,因为既然付出了,干嘛不留个好印象;你如果不能做,就不抱怨不撒娇,明明白白的说,抱歉,这回确实不能帮你。

当然,很多是你不能选的。

既然不能选,你必须做,那你要学会笑着接受。丧着脸做了,一句好落不下。

还有两点小建议:

  •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别发火,别生气,别撕逼,别抱怨。家庭的压力、生活的压力,不要发泄在职场中。
    • 团队共事过程中,尽量少做负面表达。怀疑、质疑、暗讽、指责、抱怨、牢骚,都是给你无限减分的负面表达。只会提反对意见的人,真的招人烦。提反对意见时,你最好有更好的建议,提问题最好也备着解决方案。


    我不想管人,只要做专业高手

    了解我的人,肯定知道,我是最不想管人的,我就想专注的做好自己的事。但工作了四五年后,我发现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一,几乎没有公司会给你创造这样的一个环境,让你只专注做自己的事,大多时候你都要承担很多别的工作。

    第二,但凡混得好的人,都要过管理这一关,如果你不做管理,职场的上升通道非常窄,很快就会遇到收入天花板,如果你提升一下管理能力,上限就会一下提高很多。

    第三,管理能力是你必须要习得的,即使你现在不是领导,也要学习提升,因为管理本质是推动调用资源完成目标的过程,每一个人的工作都不是孤立的,你都需要有别人的配合和支持,怎么更好的调动,还是看你的管理能力。

    最后,大家不用担心,说自己不适合做管理,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发现两点:

  • 管理跟其它技能一样,是可以学的,只要学就会不断进步;
    • 我发现各种性格、脾气的人,都有成功的管理着,并不是说只有马云那样的性格可以,马化腾那样的也可以,张小龙那样的也可以,只是不同的人管理方式和风格不同,并不是说一定要是某种性格才适合做管理当领导。


    领导脾气不好,我们性格不合怎么办?

    很多职场新人,特别玻璃心,特别矫情,连领导的脾气和性格都可以成为离职的理由。

    实际上我过去做过三份工作,每一个老板,我们的性格脾气都不匹配,但这不妨碍我们合作做出工作成绩。

    而且严厉的老板可能对你的职业生涯是个加分项。前几天刚去看了电影《老师·好》,如果你的每个高中老师都跟苗宛秋似的,是不是你就很可能去了更好的大学读书。

    用脾气性格来区分一个领导是否值得追随是不成熟的职业观。一个领导是否值得追求,要看他能否成就你。脾气好的,让你舒服的,未必能成就你。


    钱多钱少无所谓,主要看工作价值和能否成长

    工作价值和成长确实更重要,尤其是职场早期,你不能为了一两千块钱选择进入错误的行业、公司、岗位,这样会毁掉你的职业生涯。

    但同时你要正视两个问题:

    • 很多时候收入正是反应工作价值的重要标准,低薪的工作,很多时候正是因为他没那么重要,没那么大价值,甚至都是边边角角的辅助性工作。很多老板把一份工作描述的高大上,很重要,就是不给你高薪,很多时候说明重要和高价值都是假的,只是为了稳住你。
    • 你不可能一直穷下去,工作就是一个创造价值得到回报改善生存条件的工具。而且你想更快的成长,也是需要有财力支持的。一个生活都困难的人,怎么投资自己的学习?因此,一定要重视收入。

    很多老板都会给员工洗脑,告诉你少关注收入,多关心自己的成长,其实你应该反问一句:这两者是对立的、矛盾的么?不是,其实是互为正相关的。

    不要逃避跳槽,更不要用跳槽解决你本身的问题

    很多工作,都是在为你的下一份工作做准备。

    很多人都有跳槽懒癌症,比如明明知道自己在这没啥发展了,应该换工作了,但是就是不敢直面,想逃避,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很多人说「再干干看」时其实也不知道「看啥」,就是习惯性逃避,一年两年过去也没换工作。甚至有人把自己耗得最后不好离开了。

    同时,还有另一种极端,把跳槽当家常便饭。

    不合适就跳槽,是对的,但频繁跳槽是不是说明两个问题:

    要么,你每次选工作太太太草率了。

    要么,你经常试图用跳槽解决你本身的问题。

    第一,要明白职场迁徙力很重要,应该根据自己的发展阶段及时挑战,该调整时不逃避。

    不是必须有升职加薪才值得跳槽。用降薪几千块的成本,换取一个更好的机会,怎么算都值得。不要在意家人朋友怎么看,要从更长的时间维度看是否划算。哪怕你已经 35 岁了,你的职业生涯还有 30 年呢。

    第二,试图用跳槽和转行解决你本身的问题,只会越跳越差。

    当你想换职业或公司时,先问自己,当下的问题是「换了」就能解决的么?如果是,想好了,就及时换轨道。别到了下家,发现天下乌鸦一般黑,该碰上的问题一样也没少。

    每个人都想做自己喜欢又擅长的工作。但如果你暂时没找到喜欢的,可以尝试先逼自己把手头的工作做到擅长,因为大部分人都会喜欢做自己擅长的事。

    本文来源:公众号 @粥左罗,作者粥左罗,前插坐学院副总裁,90后首席新媒体讲师,学习社群@粥左罗和他的朋友们 发起人。一年写100篇干货,服务50万互联网人,汲取向上的力量,逃逸平庸的重力。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顶部